服务咨询热线0898-88889999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新闻动态 成功案例 行业资讯 资质荣誉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898-88889999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
邮箱:admin@youweb.com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符合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高质量完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践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5 02:04:44 点击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要素流动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但也面临着资源整合、要素流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此,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要把握发展趋势、把准功能定位、加强内外循环,促进城乡资源整合、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升级,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以县域为载体,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动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求城乡之间互利共生与共同繁荣。不断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市民化成本的降低,从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推动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涵盖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县域内乡村不仅是消费市场,也是要素市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农村虽任务最艰巨、最繁重,但潜力和后劲也很大,尤其是其中蕴含着拉动内需的潜力。这些潜力的释放有利于促进城乡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亿人,农村常住人口为4.6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0%。这样的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数量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样、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再局限于“有没有”,而是转变为“好不好”,从“基础满足”转向“多元均衡”。这也意味着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机制体制、持之以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壁垒,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制约。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阻碍了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

  一是资源整合体制机制不健全。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城乡资源整合的关键单元。当前县域层面,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统筹整合依然存在短板。从整体规划上看,城乡规划和乡村规划是分割的,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从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方面看,县域内教育、医疗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仍以“县城为中心”,缺乏城乡联动的共享机制,资源配置相对失衡,县城资源超负荷与乡村资源闲置并存。

  二是要素流动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县域范围内地理空间相对分散,面向农村的各项服务项目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城乡无法紧密联结起来。同时,城乡间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还未充分地双向流动起来,多是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市向农村的要素流动依然存在不少制度障碍,存在乡村资源被虹吸到城市的问题。分散的资源未充分流动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阻力。

  三是城乡产业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加速器。当前县域内城乡产业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制度性的保障还未建立。一方面,县域内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横向上配套产业缺乏,纵向上全产业链条未能发挥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带动乡村产业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存在孤岛效应,阻碍了城镇产业向乡村转移。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一端抓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一端抓住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加强城乡资源整合、要素流动等路径,努力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把握发展趋势,健全城乡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域集聚效应。因而,一方面需加强县域内顶层设计,统筹不同行政区域协调发展。可从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强数字赋能、降低不同区域合作“交易成本”等方面着手,激发出城乡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需围绕城乡土地、资本、技术、公共服务、生态等资源进行整合,从机制保障、特色优势发挥等方面着手,促进城乡间不同资源的多维联动,实现“1+12”的协同效益。

  二是加强内外循环,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健全要素流动机制,首先需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引导,依据人口等要素分布,在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村镇布局;其次需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明确城乡角色定位、激活各自优势禀赋,形成“城带乡、乡促城”的共生局面;此外,搭建要素交易平台是推动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途径,可以不断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把准功能定位,完善城乡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县域内,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以城区、镇区为主要节点发挥城、乡不同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尤其是农业与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融合型产业新业态,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还需强化城乡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加强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并将数据、管理等要素融入其中,催生具有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城乡“公共产业”,以通过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城乡产业增值共享。